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,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 “专属病”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,被糖尿病盯上。作为一名主任药师,今天就来和 20 岁到 35 岁的朋友们好好聊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,助力大家守护自身健康,远离糖尿病困扰。

一、糖尿病是什么
简单来讲,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,根源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,或者胰岛素发挥作用时出现缺陷,最终致使血糖水平攀升。胰岛素在人体中扮演着 “钥匙” 的关键角色,能开启细胞的 “大门”,引导血液里的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,为身体供能。一旦胰岛素这把 “钥匙” 出了故障,葡萄糖就难以进入细胞,只能在血液中大量堆积,造成血糖升高,长此以往,便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。据权威数据显示,我国 20 - 35 岁人群中,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正逐年上升,形势不容乐观。
二、糖尿病有哪些症状
(一)多饮
常感口渴难耐,水杯不离手,即便大量饮水,口腔依旧干燥。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后,身体为排出多余糖分,肾脏会加大工作量,增加排尿量,致使身体处于缺水状态,进而持续刺激口渴中枢。比如,小李最近总觉得喉咙干得冒烟,一天能喝掉好几升水,原本不太爱跑厕所的他,频繁往卫生间跑,后来检查发现血糖偏高。
(二)多食
明明每餐食量不小,可没过多久又饥肠辘辘。这是由于细胞无法正常摄取葡萄糖,身体得不到充足能量供应,便不断发出饥饿信号。像从事销售工作的小张,工作强度大,以往饭量正常,近段时间却总感觉吃不饱,体重却不升反降,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血糖异常。
(三)多尿
因血糖升高,肾脏需过滤更多血液,以排出多余糖分,导致尿液生成量大幅增加,排尿次数也随之增多。有的年轻患者,夜间起夜次数从原本的 0 - 1 次,增加到 3 - 4 次,严重影响睡眠质量。
(四)体重下降
尽管食欲旺盛、食量增加,但体重却持续降低。原因在于身体无法高效利用葡萄糖,无奈之下,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维持能量运转,最终造成体重减轻。例如,小赵本是个微胖青年,最近没刻意减肥,体重却掉了好几斤,同时还伴有乏力症状,一检查,竟是糖尿病在作祟。
(五)其他症状
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,看东西仿佛蒙了一层纱;皮肤瘙痒,尤其是隐私部位,搔抓后易破皮感染;日常感到极度疲劳乏力,提不起精神;伤口愈合缓慢,一个小伤口可能数周都难以愈合。倘若出现这些症状,务必引起重视,及时前往医院检查。
三、为什么会得糖尿病
(一)遗传因素
若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,那么自身患糖尿病的风险会远超常人。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进程中影响重大,特别是对年轻发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。研究表明,若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,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约为 40%;若父母双方都患病,子女患病几率可高达 70%。
(二)不良生活方式
饮食不合理:当下,众多年轻人钟情于快餐、甜品、饮料等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食物。以快餐为例,一份普通的汉堡、薯条、可乐套餐,热量轻松超过 1000 千卡,长期食用,体重极易增加,胰岛素抵抗也会随之加重,患糖尿病风险大幅提升。据统计,每周至少吃 3 次快餐的年轻人,患糖尿病风险比很少吃快餐的人高出 25%。
缺乏运动:长时间久坐不动,身体代谢速率减缓,能量消耗锐减,脂肪极易堆积,进而加重胰岛素抵抗,诱发糖尿病。像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小王,每天坐班时间超 8 小时,几乎不运动,体检时发现血糖已处于临界值。
长期熬夜:熬夜会扰乱身体生物钟,干扰内分泌系统,致使胰岛素分泌紊乱,血糖调节失衡。有研究指出,长期熬夜的年轻人,患糖尿病风险比作息规律者高出 19%。
(三)其他因素
某些病毒感染,如柯萨奇病毒、风疹病毒等,可能损害胰岛细胞,阻碍胰岛素正常分泌,从而诱发糖尿病。此外,部分药物,像糖皮质激素、噻嗪类利尿剂等,长期使用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。
四、怎么诊断糖尿病
(一)血糖检测
这是诊断糖尿病的核心依据。空腹血糖≥7.0mmol/L,或随机血糖≥11.1mmol/L,又或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2 小时血糖≥11.1mmol/L,满足以上任意一项,即可初步诊断为糖尿病。需注意,为确保诊断准确性,必须在另一天再次检测血糖进行确认。
(二)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检测
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 2 -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。当 HbA1c≥6.5% 时,同样可诊断为糖尿病。此检测不受饮食、运动等短期因素干扰,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参考指标。
五、糖尿病的鉴别诊断
(一)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糖升高
一些应激状态,如急性感染、创伤、手术等,会致使血糖短暂升高,不过应激因素消除后,血糖便会恢复正常。此外,某些内分泌疾病,像库欣综合征、嗜铬细胞瘤等,也可能引发血糖升高,需借助详细检查加以鉴别。
(二)特殊类型糖尿病
除常见的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外,还有单基因糖尿病、线粒体糖尿病等特殊类型。这些特殊类型糖尿病,需借助基因检测等先进手段来诊断与鉴别。
六、糖尿病怎么治疗
(一)生活方式干预
这是糖尿病治疗的根基。
饮食控制:合理把控总热量,确保饮食均衡。多摄入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瘦肉、鱼类、豆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,减少高糖、高脂肪、高盐食物的摄取。比如,早餐可选择全麦面包搭配低脂牛奶、水煮蛋;午餐以糙米饭为主食,搭配青菜炒肉丝、清蒸鱼;晚餐适量吃些红薯,搭配清炒时蔬和豆腐汤。同时,要控制每餐食量,定时定量进餐,杜绝暴饮暴食。
运动锻炼: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,速度保持在每分钟 100 - 120 步;跑步,速度适中,能持续运动即可;游泳,可选择蛙泳、自由泳等姿势;骑自行车,以能正常交流的强度骑行。也可适当开展力量训练,如举哑铃、做俯卧撑,增加肌肉量,提升胰岛素敏感性。运动应循序渐进,长期坚持,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
(二)药物治疗
若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有效控制血糖,就需借助药物治疗。
口服降糖药:医生会依据病情与个体差异,选用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,如二甲双胍,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;磺脲类、格列奈类可促进胰岛素分泌;α - 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;DPP - 4 抑制剂可增强胰岛素作用。这些药物作用机制各异,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。
胰岛素治疗:1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 2 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现急性并发症、严重慢性并发症、妊娠等特殊情况时,需采用胰岛素治疗。胰岛素可通过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持续输注,具体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精心制定。
(三)血糖监测
定期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环节。患者可借助血糖仪在家自行监测,掌握血糖变化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一般需监测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、睡前血糖等。例如,早餐前测空腹血糖,了解夜间血糖控制情况;餐后 2 小时测餐后血糖,评估饮食对血糖的影响。
七、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
(一)定期复查
定期前往医院复查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、肝肾功能、血脂等指标,掌控病情控制状况。同时,要检查眼底、神经、肾脏等器官,及时察觉并处理糖尿病并发症。建议每 3 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,半年全面体检一次。
(二)预防低血糖
使用胰岛素或部分降糖药物时,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,如心慌、手抖、出汗、头晕、饥饿感等。一旦出现,应立即食用含糖食物,如糖果、饼干,快速缓解症状。平时可随身携带糖果,以备不时之需。
(三)保持良好心态
糖尿病是慢性疾病,需长期治疗与管理。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,正确看待疾病,避免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可通过听音乐、看电影、与朋友聚会等方式缓解压力,调节情绪。
八、如何预防糖尿病
(一)健康饮食
保持饮食均衡,多吃蔬菜水果,减少高糖、高脂肪、高盐食物摄入。控制每餐食量,避免暴饮暴食。例如,每天保证摄入 500 克蔬菜、200 克水果,少吃油炸食品、甜品、腌制食物。
(二)适量运动
坚持每周适量运动,养成运动习惯。运动能提升身体代谢率,增强胰岛素敏感性,降低患糖尿病风险。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,如跳舞、打羽毛球、登山等,每周运动 3 - 5 次,每次 30 分钟以上。
(三)控制体重
维持健康体重,避免超重、肥胖。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,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。身体质量指数(BMI)正常范围为 18.5 - 23.9,可据此评估自身体重是否达标。
(四)定期体检
定期体检,尤其要关注血糖检测。早期发现血糖异常,及时干预,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。建议每年体检一次,若有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,可半年检测一次血糖。
糖尿病虽来势汹汹,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,积极预防、科学治疗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就能有效控制病情,降低并发症风险。希望每一位 20 岁到 35 岁的朋友,都能珍视健康,远离糖尿病。
文章转载自网络,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,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。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,请及时联系我们(info@healthcarechn.com)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